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25

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指揮 top10是誰? 許其亮的排名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指揮決策體系是高度集中的,由中央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負責領導和指揮全國武裝力量。中央軍委是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武裝力量的最高軍事領導機構,實行「一個機構兩塊牌子」的制度,也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實際上是同一班人馬[1][2][9]。 目前,中央軍委的最高領導人是習近平,他同時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是全軍的最高統帥。軍委下設副主席和多位委員,分別負責軍事、政治、裝備、後勤、紀律等不同領域。根據最新公開資料,排名前十的軍事指揮決策核心成員如下: 1. 主席:習近平,為最高軍事決策者,掌握最終決策權[2][6]。 2. 副主席:張又俠,協助主席處理軍事決策與日常指揮[2]。 3. 副主席:何衛東,協助主席並分管相關軍事領域[2]。 4. 委員(聯合參謀部部長):劉振立,負責聯合作戰指揮體系[2]。 5. 委員(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負責軍隊政治思想與紀律[2]。 6. 委員(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張升民,主掌軍隊紀律與反腐[2]。 7. 委員(裝備發展部部長):負責軍事裝備與現代化建設,具體人選依最新調整。 8. 委員(後勤保障部部長):負責軍隊後勤與保障體系,具體人選依最新調整。 9. 委員(國防動員部部長):負責國防動員與預備役建設,具體人選依最新調整。 10. 國防部長:雖然國防部屬於國務院系統,但國防部長通常也是軍委委員,參與軍事決策[1][2]。 中央軍委成員會因人事調整而有所變動,但上述職務代表了解放軍最高層的軍事指揮決策權力結構。整個體系強調「黨指揮槍」,所有重大軍事決策均需經過中央軍委集體討論,由主席拍板定案,確保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1][2][5][9]。 引用: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8D%8E%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B%BD%E5%86%9B%E4%BA%8B [2] 中央軍事委員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A4%AE%E5%86%9B%E4%BA%8B%E5%A7%94%E5%91%98%E4%BC%9A [3] [...

中華民國政治人物黃國昌與美國哈佛畢業生蔣雨融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的象徵意義

中華民國的政治人物黃國昌與在美國哈佛大學發表演說的中國籍學生蔣雨融,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廣大人民而言,儘管所處領域與影響力範疇各異,卻都在特定層面上折射出複雜且引人深思的象徵意義。 蔣雨融的象徵意義,對中國大陸人民而言,顯得尤為直接且充滿張力。她以中國學生身份登上世界頂級學府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講台發表演說,本應是民族自豪感的體現[5][13]。然而,她的演講內容,如「守護我們的人性」、「重視共通人性,勿因差異妖魔化他人」等,雖獲得部分讚譽,卻也因與中共官方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外交話語體系高度相似,而被不少海外評論及中國網民質疑為精心設計的政治表演與「大外宣」[4][10][11]。更為關鍵的是,其父親蔣志明在與中國政府關係密切的非政府組織工作的背景被揭露後,引發了她是否憑藉「精英設計」或特權進入哈佛的廣泛猜測[4][6]。 這在中國大陸內部激起了強烈的反響與兩極化的評價[4][5]。許多經歷了「996」、「內卷」掙扎,自嘲為「牛馬」的普通民眾,對蔣雨融演講中對「人性」的關懷,以及她試圖塑造的「普通家庭」背景感到虛偽和脫離現實[6]。網民的憤怒源於對社會不公、階層固化以及精英階層與普羅大眾之間巨大鴻溝的長期積怨[6][10]。蔣雨融的演說,非但未能凝聚共識,反而成為一個點燃民眾對特權現象不滿的導火線,她所代表的「鈔能力人生」和「外在典雅而內在空洞的東方美感」被認為是「豪門偽裝平民」的左派密碼,甚至有評論稱其「不僅拿走了民脂民膏,如今連『牛馬』的外衣也要拿走」[6]。因此,對許多大陸民眾而言,蔣雨融不僅未能成為勵志榜樣,反而不幸地成為了社會階層撕裂、官方敘事與個體感受脫節的諷刺性符號。 相較之下,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黃國昌的象徵意義則更為間接,主要透過兩岸政治的複雜棱鏡被解讀。黃國昌曾以鮮明的「反共」立場及在「太陽花學運」中的角色著稱,主張台灣與中國大陸是「國與國」的關係[7][8]。近年來,他轉換政治跑道,其言行和政治結盟的轉變,被部分台灣輿論批評為追求權力而立場搖擺[1]。對於中國大陸民眾而言,他們對黃國昌的認知,可能首先是基於官方媒體過往對其「台獨」或「反中」形象的塑造。 然而,黃國昌近期在面對中共對台軍演時,亦多次表達強烈譴責,認為此舉只會將兩岸人民的距離推得越來越遠,無法贏得台灣人民的信任與尊重[2][3]。他也曾表示,總統賴清德並未真正在搞「兩國論」,稱其...

新兩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化的意義

這兩位蔣氏人物在推動中國現代化中的角色有何不同 蔣雨融與蔣萬安,這兩位姓蔣的華人代表,在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扮演著截然不同但各有其時代意義的角色。他們並非中國大陸現代化政策的直接制定者或執行者,但他們的出現與言行,分別從國際形象塑造與兩岸關係維繫的層面,折射出中國現代化在不同階段的訴求與外部互動的樣貌。 蔣雨融的角色,更多地體現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新生代精英在全球舞台上的「形象代言」與「價值觀傳遞」。作為哈佛大學近四百年來首位在畢業典禮致詞的中國女性[7],她以流利的英語,圍繞「守護我們的人性」、強調多元化與國際合作發表演說[3][10]。這種論述,一方面呼應了中國官方近年來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全球治理理念[1][2],試圖向世界展現中國年輕一代的國際視野與人文關懷。她的出現,本身就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部分國民得以接受頂尖國際教育、融入全球體系的「成果」之一。然而,其家庭背景(父親蔣志明與官方色彩濃厚的中國綠發會的關係)以及演講內容引發的「走後門」質疑和「大外宣」的批評[1][2][10],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關於社會公平、精英形成機制以及國際話語權建構的複雜性與爭議。因此,蔣雨融在推動中國現代化中的角色,更偏向於一種軟實力的展現與文化符號的建構,旨在提升中國在全球化時代的正面形象與話語影響力,儘管這種角色本身也受到了多方審視。 相較之下,蔣萬安在推動中國現代化中的角色,則體現在更為具體和務實的兩岸互動層面。作為台北市長,他延續並參與「雙城論壇」等交流機制,強調「雙城好,兩岸好」的理念[4][13]。他在與上海市長會晤及論壇致詞中,常提及兩岸共同經歷的歷史(如帝國主義侵略、抗戰),並以其祖父蔣經國先生推動台灣政治經濟改革為例,巧妙地將之與中國大陸後來的「靈活的改革開放」相聯繫,以此尋求兩岸對話的共同基礎與和平發展的契機[6][4]。蔣萬安的角色,是在當前複雜的兩岸關係下,試圖維繫一個溝通的管道,促進城市治理經驗的交流(如低碳永續、數位經濟)[8][11]。這對於中國大陸的現代化而言,穩定的外部環境與和平的兩岸關係至關重要。蔣萬安的務實交流姿態,客觀上為大陸方面提供了一個在「九二共識」框架外,仍能進行的柔性互動的窗口,這對於避免衝突、爭取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具有間接但重要的意義。他的角色並非直接參與大陸內部現代化建設,而是致力於維護一個有利於...

新兩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化的意義

這兩位蔣氏人物在推動中國現代化中的角色有何不同 蔣雨融與蔣萬安,這兩位姓蔣的華人代表,在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扮演著截然不同但各有其時代意義的角色。他們並非中國大陸現代化政策的直接制定者或執行者,但他們的出現與言行,分別從國際形象塑造與兩岸關係維繫的層面,折射出中國現代化在不同階段的訴求與外部互動的樣貌。 蔣雨融的角色,更多地體現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新生代精英在全球舞台上的「形象代言」與「價值觀傳遞」。作為哈佛大學近四百年來首位在畢業典禮致詞的中國女性[7],她以流利的英語,圍繞「守護我們的人性」、強調多元化與國際合作發表演說[3][10]。這種論述,一方面呼應了中國官方近年來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全球治理理念[1][2],試圖向世界展現中國年輕一代的國際視野與人文關懷。她的出現,本身就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部分國民得以接受頂尖國際教育、融入全球體系的「成果」之一。然而,其家庭背景(父親蔣志明與官方色彩濃厚的中國綠發會的關係)以及演講內容引發的「走後門」質疑和「大外宣」的批評[1][2][10],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關於社會公平、精英形成機制以及國際話語權建構的複雜性與爭議。因此,蔣雨融在推動中國現代化中的角色,更偏向於一種軟實力的展現與文化符號的建構,旨在提升中國在全球化時代的正面形象與話語影響力,儘管這種角色本身也受到了多方審視。 相較之下,蔣萬安在推動中國現代化中的角色,則體現在更為具體和務實的兩岸互動層面。作為台北市長,他延續並參與「雙城論壇」等交流機制,強調「雙城好,兩岸好」的理念[4][13]。他在與上海市長會晤及論壇致詞中,常提及兩岸共同經歷的歷史(如帝國主義侵略、抗戰),並以其祖父蔣經國先生推動台灣政治經濟改革為例,巧妙地將之與中國大陸後來的「靈活的改革開放」相聯繫,以此尋求兩岸對話的共同基礎與和平發展的契機[6][4]。蔣萬安的角色,是在當前複雜的兩岸關係下,試圖維繫一個溝通的管道,促進城市治理經驗的交流(如低碳永續、數位經濟)[8][11]。這對於中國大陸的現代化而言,穩定的外部環境與和平的兩岸關係至關重要。蔣萬安的務實交流姿態,客觀上為大陸方面提供了一個在「九二共識」框架外,仍能進行的柔性互動的窗口,這對於避免衝突、爭取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具有間接但重要的意義。他的角色並非直接參與大陸內部現代化建設,而是致力於維護一個有利於...

蔣雨融跟趙紫陽如何改變中國

趙紫陽在改革開放中的角色與蔣雨融的代表意義有何差異 ## 趙紫陽在改革開放中的角色 趙紫陽是中國改革開放時代舉足輕重的政治家,1980年代先後擔任國務院總理與中共中央總書記。他主導了中國經濟體制的深層改革,包括: - **農村改革**:率先在四川推動包產到戶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全國農村改革樹立範例,推動人民公社體制的瓦解[1][2][12]。 - **經濟市場化**:推動國有企業改革,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鼓勵商品流通與個體經濟,建立財政包幹制,促進地方政府與市場經濟的結合[2][9][12]。 - **對外開放**:主導設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積極推動中國融入國際經濟體系[2][9][12]。 - **政治體制改革**:提出黨政分開、擴大社會參與、強調法治,試圖推動政治體制的現代化與透明化,雖然最終因六四事件受挫並被罷黜[1][3][10][14]。 趙紫陽的改革理念強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中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關鍵推手[1][8][9]。 ## 蔣雨融的代表意義 蔣雨融則是2025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的中國女學生代表。她的代表意義主要體現在: - **國際化與多元價值**:她強調全球化、多元文化、國際合作與人性關懷,呼籲跨越分歧、包容差異[4][5][6][11][15][17]。 - **青年精英形象**:作為中國新一代國際化青年,蔣雨融展現了優異的學業與職業背景,代表中國精英階層在全球舞台上的新形象[4][5][6][15][17]。 - **公共外交與軟實力**:她的演講被部分輿論認為契合中國官方宣傳「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也被視為中國對外展示軟實力的案例[5][13][15]。 - **社會議題關懷**:關注全球貧困、女性權益等議題,展現公益與人道主義色彩[4][6][11]。 ## 主要差異比較 | 層面 | 趙紫陽 | 蔣雨融 | |-----------------|----------------------------------------------------|-----------------------...

蔣雨融有可能接班鄧小平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嗎

最近的哈佛中國女畢業生演講致詞是誰,她有可能接班鄧小平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嗎 ## 最近的哈佛中國女畢業生演講致詞是誰? 2025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代表畢業生發表演說的中國女學生是蔣雨融(Yurong "Luanna" Jiang)。她是哈佛大學近400年校史中首位在畢業典禮發表演說的中國女性,主修國際發展,並於哈佛肯尼迪學院取得公共管理碩士學位[1][2][6][7][10]。 ## 她有可能接班鄧小平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嗎? ### 蔣雨融的背景與專長 - **教育與經歷**:蔣雨融本科畢業於美國杜克大學,主修經濟與政治,後於哈佛攻讀國際發展碩士,曾在瑞士信貸擔任初級經濟師,並有私募股權和國際發展領域的工作經驗[3][7]。 - **演講主題**:她的畢業演說以「守護我們的人性」為題,強調多元、國際合作與人道關懷,並未明確涉及中國經濟政策或改革[2][9][10]。 ### 鄧小平的歷史角色 - 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推動市場經濟、對外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徹底改變了中國經濟結構與發展路徑。 ### 蔣雨融「接班」鄧小平的現實可能性 - **政治經歷與影響力**:蔣雨融目前並無中國政壇經歷,也未公開表態參與國內經濟政策制定。她的主要經歷集中於國際發展、經濟學術與國際交流[3][7]。 - **家庭背景**:雖有媒體關注其家庭與中國綠色發展基金會的關聯,但這僅屬於公益與環保領域,與中國最高經濟決策層級無直接關聯[4][5][8]。 - **現實體制與路徑**:中國高層領導人的產生有嚴格的體制流程與政治歷練要求,從國際學術界直接進入最高經濟決策層的可能性極低。 ### 對中國經濟的潛在影響 - **國際視野**:蔣雨融具備國際發展與經濟背景,若未來回國從事政策研究、國際合作或經濟改革相關工作,或許能在專業領域貢獻力量,但距離「接班鄧小平」這樣的歷史定位仍有極大差距[7][9]。 - **現實影響力有限**:她目前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際交流、青年榜樣與公共倡議,對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和體制性改革尚無實質影響力[2][6][9]。 ## 結論 蔣雨融是2025年哈佛畢業典禮上首位中國女學生致詞代表,專長於國際發展與經濟,但目前並無中國政壇經歷或政策影響力。她「接班」鄧小平、主導改善中國經濟的可能性極低。未來若投身經濟政策領域,或許能在專業層面...

最近的哈佛中國女畢業生演講致詞是誰,她有可能接班江澤民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女人人權嗎

最近的哈佛中國女畢業生演講致詞是誰,她有可能接班江澤民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女人人權嗎 ## 最近的哈佛中國女畢業生演講致詞是誰? 2025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代表畢業生發表演說的中國女學生是蔣雨融(Yurong "Luanna" Jiang)。她來自中國青島,是哈佛大學近400年校史中第一位站上畢業講台的中國女性[1][8][9][10]。蔣雨融於哈佛肯尼迪學院攻讀國際發展公共管理碩士,畢業演講主題為「守護我們的人性」,強調多元文化、國際合作與同理心,呼籲大家不要因差異而妖魔化他人[1][2][10]。 ## 她有可能接班江澤民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女人人權嗎? ### 蔣雨融的背景與現實政治 - 蔣雨融的家庭背景在中國網絡上引起討論。其父蔣志明曾任四川省遂寧市政協副書記、市委統戰部部長,退休後擔任與中國政府有關的非政府組織負責人[4][1]。 - 她的演講內容以「人性」、「理解」、「共同未來」為主,未涉及具體政策或中國國內女權議題,也未表達明確的政治立場[3][1][2]。 - 有評論認為蔣雨融的致詞話術柔和,適合緩和國際緊張氛圍,但「講得好聽,卻沒說清楚立場」[3][4][11]。 ### 江澤民的歷史角色 - 江澤民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是中國九十年代至2000年代初的最高領導人[5]。 - 江澤民時期,1995年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他公開提出「男女平等是促進我國社會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成為日後中國性別政策的政治基石[6]。 ### 蔣雨融「接班」江澤民的可能性分析 - **現實上,蔣雨融並無任何中共高層政治經歷,也未顯示有進入中國政壇的跡象。**她目前的身份是國際發展領域的學者與畢業生代表[1][8]。 - **「接班」江澤民這種說法並不成立**:江澤民已於2022年去世,其領導時代早已結束,現今中國的最高領導人是習近平[5]。 - **改善中國女人人權的影響力有限**:蔣雨融的演講雖有國際聲量,但未提出具體女權政策,也未公開表態要參與中國女權運動或政治改革[1][3][6]。 ### 中國女權現狀 - 中國女性在法律上享有平等權利,但實際在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仍面臨諸多挑戰[6]。 - 近年來,中國女權進步主要來自基層社會運動、法律訴訟與政策推動,而非單一個人領導[6]。 ## 結論 蔣雨融是2025年哈佛大學畢業典禮...

台中市長盧秀燕與廣州市長孫志洋最近遇到什麼挑戰?

Image
盧秀燕具備新聞媒體與長期立法經驗,並在地方政治深耕多年。 孫志洋則有工業、企業管理與省級政府、國企高層經歷,屬技術官僚型領導。 最近政績比較 盧秀燕(台中市長)近期政績重點: 推動「建設豐收年」,2025年預計台中綠美圖、台中國際會展中心等大型建設落成啟用。 捷運藍線預算編列88億元,積極推動捷運路網延伸,並計畫成立捷運工程局。 公車全面安裝駕駛輔助系統(ADAS),提升行人安全,並加強公車駕駛違規取締及教育訓練。 爭取國際賽車展演、舉辦鍋烤節等活動,提升城市國際能見度和經濟活力。 社會福利政策:長輩健保費補助、公托設施增加、教育與社福資源強化,主打「媽媽市長」照顧銀髮族與幼兒,減輕年輕世代負擔。 部分重大建設如清水國民運動中心、海生館等工程有延宕情形,受到議會質疑。 孫志洋(廣州市長)近期政績重點: 孫志洋2024年初正式就任廣州市長,履新時間較短,近期政績以延續廣州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城市治理現代化為主。 據其過往經歷,重視工業轉型升級與招商引資,推動廣州汽車產業、科技創新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著重城市基礎建設、交通運輸體系完善,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等戰略。 具體施政細節因上任時間尚短,暫無大量公開重大新政,主要承接前任市府規劃與廣東省發展政策。 綜合比較 學經歷背景:盧秀燕偏向政治、新聞與地方治理,孫志洋則以工業、企業管理及省級行政為主。 施政重點:盧秀燕強調社福、教育、城市建設與交通安全,並以「媽媽市長」形象推動民生政策。孫志洋則聚焦工業升級、招商引資、城市現代化與區域協同發展。 近期挑戰:盧秀燕面臨部分重大建設延宕的議會監督,孫志洋則處於新官上任、政策延續與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的階段。 總結而言,兩位市長皆有豐富經歷,但背景與施政風格明顯不同,盧秀燕以民生與社福為主軸,孫志洋則著重產業與城市現代化建設。 盧秀燕(台中市長) 主要挑戰與問題: 國際經貿壓力與產業衝擊 2025年美國宣布對台灣課徵高達32%關稅,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中製造業造成巨大衝擊。盧秀燕需協調中台灣八縣市,爭取中央資源,協助企業分散市場、推動勞工扶助及產業升級,並防範失業潮與產業外移。 基礎建設與都市發展失衡 捷運藍線路線變更導致經費暴增、重大建設如中科二期、台中展覽會館西側展館進度停滯,市府常將責任歸咎中央,未能提出有效解決方案。都市更新、文化發展規劃不足,如「綠川」品牌取消後中區再度...

台中市長盧秀燕與廣州市長孫志洋最近遇到什麼挑戰?

盧秀燕具備新聞媒體與長期立法經驗,並在地方政治深耕多年。 孫志洋則有工業、企業管理與省級政府、國企高層經歷,屬技術官僚型領導。 最近政績比較 盧秀燕(台中市長)近期政績重點: 推動「建設豐收年」,2025年預計台中綠美圖、台中國際會展中心等大型建設落成啟用。 捷運藍線預算編列88億元,積極推動捷運路網延伸,並計畫成立捷運工程局。 公車全面安裝駕駛輔助系統(ADAS),提升行人安全,並加強公車駕駛違規取締及教育訓練。 爭取國際賽車展演、舉辦鍋烤節等活動,提升城市國際能見度和經濟活力。 社會福利政策:長輩健保費補助、公托設施增加、教育與社福資源強化,主打「媽媽市長」照顧銀髮族與幼兒,減輕年輕世代負擔。 部分重大建設如清水國民運動中心、海生館等工程有延宕情形,受到議會質疑。 孫志洋(廣州市長)近期政績重點: 孫志洋2024年初正式就任廣州市長,履新時間較短,近期政績以延續廣州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城市治理現代化為主。 據其過往經歷,重視工業轉型升級與招商引資,推動廣州汽車產業、科技創新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著重城市基礎建設、交通運輸體系完善,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等戰略。 具體施政細節因上任時間尚短,暫無大量公開重大新政,主要承接前任市府規劃與廣東省發展政策。 綜合比較 學經歷背景:盧秀燕偏向政治、新聞與地方治理,孫志洋則以工業、企業管理及省級行政為主。 施政重點:盧秀燕強調社福、教育、城市建設與交通安全,並以「媽媽市長」形象推動民生政策。孫志洋則聚焦工業升級、招商引資、城市現代化與區域協同發展。 近期挑戰:盧秀燕面臨部分重大建設延宕的議會監督,孫志洋則處於新官上任、政策延續與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的階段。 總結而言,兩位市長皆有豐富經歷,但背景與施政風格明顯不同,盧秀燕以民生與社福為主軸,孫志洋則著重產業與城市現代化建設。 盧秀燕(台中市長) 主要挑戰與問題: 國際經貿壓力與產業衝擊 2025年美國宣布對台灣課徵高達32%關稅,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中製造業造成巨大衝擊。盧秀燕需協調中台灣八縣市,爭取中央資源,協助企業分散市場、推動勞工扶助及產業升級,並防範失業潮與產業外移。 基礎建設與都市發展失衡 捷運藍線路線變更導致經費暴增、重大建設如中科二期、台中展覽會館西側展館進度停滯,市府常將責任歸咎中央,未能提出有效解決方案。都市更新、文化發展規劃不足,如「綠川」品牌取消後中區再度...

白紙革命跟開封夜騎對於上海市長龔正的影響?

白紙革命(又稱白紙運動)於2022年11月自烏魯木齊大火後引爆,上海作為中國最大城市之一,成為抗議的焦點地區之一。上海市民在烏魯木齊中路集會,高喊「不要核酸要自由」、「習近平下台」等口號,這一波抗議迅速蔓延全國,對中央與地方政府造成極大壓力。 對上海市長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 民意壓力激增:白紙革命反映了上海市民對疫情封控政策的極度不滿,市長作為地方最高行政負責人,成為民怨的直接承受者。 政策調整壓力:在抗議壓力下,上海市政府雖未如廣州般大規模解封,但針對部分高風險區域調整了防控等級,顯示地方政府被迫做出一定讓步,平衡中央政策與地方民意。 行政能力與形象受質疑:上海封城期間的混亂管理、物資短缺、社會秩序問題,疊加白紙革命的爆發,使市長及其團隊的危機處理能力備受外界檢視與批評。 政治責任壓力:上海作為國際都會,抗議規模與國際關注度高,市長面臨中央問責與地方穩定雙重壓力,需在維穩與回應民意間尋求平衡。 白紙革命成為1989年六四事件以來最大規模的群眾抗議,對上海市長的執政穩定性、政策調整彈性及政治前途產生深遠影響。 開封夜騎對上海市長的影響 「開封夜騎」指2024年11月間,數萬甚至超過20萬名大學生自發深夜騎單車從鄭州前往開封,引發交通癱瘓與社會熱議。雖然這一事件發生於河南,與上海地理上無直接關聯,但其社會意義與政治效應對上海市長及其他一線城市領導人具有間接影響: 群體自發行動的警示:開封夜騎雖無明確政治訴求,但規模龐大、組織鬆散,卻能迅速動員,讓中央及地方政府警覺年輕世代的集體行動力與潛在風險。這對上海等大城市的市長而言,是維穩工作的警鐘。 社會管理與網路串聯挑戰:開封夜騎凸顯網路世代的自發集結能力,讓上海市長等地方官員必須加強對網路輿情、群體事件的監控與應對,避免類似事件在本地發生並演變為政治危機。 政策應對參考:開封夜騎初期獲地方政府支持,後因規模失控導致封校、交通管制,最終引發輿論反彈。這為上海市長提供了群體事件應對的正反教材,如何在促進城市活力與維護秩序間拿捏分寸。 年輕世代情緒管理壓力:開封夜騎反映中國年輕人對現狀的不滿與表達渴望,上海作為年輕人口聚集地,市長需關注類似情緒的積累與爆發,提前預防潛在風險。

白紙革命跟開封夜騎對於上海市長龔正的影響?

白紙革命(又稱白紙運動)於2022年11月自烏魯木齊大火後引爆,上海作為中國最大城市之一,成為抗議的焦點地區之一。上海市民在烏魯木齊中路集會,高喊「不要核酸要自由」、「習近平下台」等口號,這一波抗議迅速蔓延全國,對中央與地方政府造成極大壓力。 對上海市長的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 民意壓力激增:白紙革命反映了上海市民對疫情封控政策的極度不滿,市長作為地方最高行政負責人,成為民怨的直接承受者。 政策調整壓力:在抗議壓力下,上海市政府雖未如廣州般大規模解封,但針對部分高風險區域調整了防控等級,顯示地方政府被迫做出一定讓步,平衡中央政策與地方民意。 行政能力與形象受質疑:上海封城期間的混亂管理、物資短缺、社會秩序問題,疊加白紙革命的爆發,使市長及其團隊的危機處理能力備受外界檢視與批評。 政治責任壓力:上海作為國際都會,抗議規模與國際關注度高,市長面臨中央問責與地方穩定雙重壓力,需在維穩與回應民意間尋求平衡。 白紙革命成為1989年六四事件以來最大規模的群眾抗議,對上海市長的執政穩定性、政策調整彈性及政治前途產生深遠影響。 開封夜騎對上海市長的影響 「開封夜騎」指2024年11月間,數萬甚至超過20萬名大學生自發深夜騎單車從鄭州前往開封,引發交通癱瘓與社會熱議。雖然這一事件發生於河南,與上海地理上無直接關聯,但其社會意義與政治效應對上海市長及其他一線城市領導人具有間接影響: 群體自發行動的警示:開封夜騎雖無明確政治訴求,但規模龐大、組織鬆散,卻能迅速動員,讓中央及地方政府警覺年輕世代的集體行動力與潛在風險。這對上海等大城市的市長而言,是維穩工作的警鐘。 社會管理與網路串聯挑戰:開封夜騎凸顯網路世代的自發集結能力,讓上海市長等地方官員必須加強對網路輿情、群體事件的監控與應對,避免類似事件在本地發生並演變為政治危機。 政策應對參考:開封夜騎初期獲地方政府支持,後因規模失控導致封校、交通管制,最終引發輿論反彈。這為上海市長提供了群體事件應對的正反教材,如何在促進城市活力與維護秩序間拿捏分寸。 年輕世代情緒管理壓力:開封夜騎反映中國年輕人對現狀的不滿與表達渴望,上海作為年輕人口聚集地,市長需關注類似情緒的積累與爆發,提前預防潛在風險。

台北市長蔣萬安與北京市長殷勇學經歷比較

蔣萬安以法律、國際事務背景見長,具美國頂尖法學院學歷及律師資格,政壇資歷以立法委員與台北市長為主。殷勇則以理工、經濟管理專業為主,具清華大學博士及哈佛碩士學歷,長年從事金融、外匯與政府高層管理工作。 近期爭議事件比較 蔣萬安(台北市長) 2024年「寶林茶室食安事件」:寶林茶室爆發食物中毒案,造成多起傷亡。蔣萬安第一時間勒令分店停業、協調跨縣市調查、協助受害者家屬,並公開強調中央地方應合作把關食安。該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但蔣萬安的應對獲得部分肯定。 2025年「區桂芝教師爭議」: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接受中國官媒專訪,與具統派色彩的張安樂同框,引發輿論爭議。蔣萬安回應以「堅定捍衛言論自由」,但被部分議員批評未正面表態反共、立場模糊。 殷勇(北京市長) 近期並無直接涉及殷勇本人的重大爭議事件。近期北京較受矚目的爭議為醫界特權醜聞(如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副主任醫師肖飛事件),但此事未直接牽涉殷勇本人或市政府決策。 歷史上,北京市政府曾因「清退低端人口」行動(2017年)及幼兒園虐童事件受到輿論批評,但當時市長為蔡奇,非現任殷勇。 小結 蔣萬安學經歷強調法律、國際事務,殷勇則以理工、經濟管理為主,兩人背景差異明顯。 近期蔣萬安因食安與言論自由相關社會事件受關注,處理方式引發正反評價。 殷勇目前未見直接涉及個人重大爭議,近期北京的社會爭議多與醫界特權等議題相關,非市長個人主導。 這反映兩地市長的專業取向及政治環境差異,也顯示台北市長在民主社會下需面對多元監督與輿論壓力,而北京市長則多聚焦於行政管理與政策執行。

台北市長蔣萬安與北京市長殷勇學經歷比較

蔣萬安以法律、國際事務背景見長,具美國頂尖法學院學歷及律師資格,政壇資歷以立法委員與台北市長為主。殷勇則以理工、經濟管理專業為主,具清華大學博士及哈佛碩士學歷,長年從事金融、外匯與政府高層管理工作。 近期爭議事件比較 蔣萬安(台北市長) 2024年「寶林茶室食安事件」:寶林茶室爆發食物中毒案,造成多起傷亡。蔣萬安第一時間勒令分店停業、協調跨縣市調查、協助受害者家屬,並公開強調中央地方應合作把關食安。該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但蔣萬安的應對獲得部分肯定。 2025年「區桂芝教師爭議」:北一女教師區桂芝接受中國官媒專訪,與具統派色彩的張安樂同框,引發輿論爭議。蔣萬安回應以「堅定捍衛言論自由」,但被部分議員批評未正面表態反共、立場模糊。 殷勇(北京市長) 近期並無直接涉及殷勇本人的重大爭議事件。近期北京較受矚目的爭議為醫界特權醜聞(如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副主任醫師肖飛事件),但此事未直接牽涉殷勇本人或市政府決策。 歷史上,北京市政府曾因「清退低端人口」行動(2017年)及幼兒園虐童事件受到輿論批評,但當時市長為蔡奇,非現任殷勇。 小結 蔣萬安學經歷強調法律、國際事務,殷勇則以理工、經濟管理為主,兩人背景差異明顯。 近期蔣萬安因食安與言論自由相關社會事件受關注,處理方式引發正反評價。 殷勇目前未見直接涉及個人重大爭議,近期北京的社會爭議多與醫界特權等議題相關,非市長個人主導。 這反映兩地市長的專業取向及政治環境差異,也顯示台北市長在民主社會下需面對多元監督與輿論壓力,而北京市長則多聚焦於行政管理與政策執行。

中國國民黨在台灣 卻還是害怕中共?

【余英時:龍應台與國民黨的畏共心態】 . 日前,龍應台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針對中共侵台鼓吹「綏靖主義」的文章,引發台灣社會一陣撻伐。 事實上,早在2013年間,素有「21世紀中國史學泰斗」美譽的中研院院士余英時,便曾在其普林斯頓寓所接受聯合報系旗下《世界日報》專訪,暢談他對中國未來的看法,也對時任台灣總統馬英九與文化部長龍應台提出犀利的批評,至今仍振聾發聵 。 根據《世界日報》的余英時專訪內容所載,「台灣有很大的心理問題,包括國民黨在內,就是畏共怕共,怕得不得了.....,另外一種就是怕台獨,於是就想用對岸來控制台獨。」余英時說,「這種想法是很自私的想法,說老實話,如果繼續這樣顧忌下去,那最後只有向共產黨投降。如果這樣子,那當初何必跑到台灣來,在南京簽字投降不就完了嗎?」 余英時似乎認為,這種「畏共」的心態也表現在文化部長龍應台身上,他舉中國維權人士陳光誠訪台為例,「不但總統馬英九不敢見,連文化部長龍應台都不出來,沒有出息到極點了,在我看來是很丟臉,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好像擔心共產黨會找你麻煩。」 . . 以下是訪談內容摘要 〈余英時 暢談「中國夢」 犀利批中共體制〉《世界日報》2013年8月20日 貪官妻、子送海外 對政權沒信心 問:近年來「中國崛起」似乎是海內外共同的看法,就您的觀察,中國是不是真正的崛起了?中國現狀究竟應該如何看待? 答:我不認為中國真正崛起了,中共政權也不可能長期維持,政治制度一定要有變革。中國大陸現在貧富懸殊情況嚴重。沿海一帶上億人發財,但大都是跟共產黨官員有密切關係的人,不是其家人就是親友。所謂「肥水不落外人田」。不知道有多少共產黨貪官,都把太太子女送到海外,也不知有多少錢存到海外,如果他們對自己的政權有信心,就不會這樣做。 中共維穩費預算近年已超越軍費,兩會期間,北京動員80萬人安保維穩,更有異見人士被多人帶離京城去外地「公費旅行」。我表妹是「天安門母親」,每次有人看望她或有什麼風吹草動,一家人就被送去福州、杭州等地旅行,一去就一、二十天,陪伴他們的官員也很高興,一起免費旅遊。這也是維穩費為何支出如此巨大的原因。這樣的社會就維持長久嗎?任何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長久的。 我相信中共政權將來是有變化的,總有一天維持不下去。但變得如何,尚不敢斷言。 集體世襲制度 貪污腐敗根源 問:您說不看好習近平的「中國夢」,您看好習近平的領導能力嗎...

中華民國如何因應美國關稅問題

總統談話逐字: 各位國人同胞,大家好。 美國政府近日以「對等」為名,宣布對世界各國加徵關稅,臺灣也名列其中,加徵32%,這勢必對我國造成重大影響。目前,各國已經紛紛回應,有些國家甚至採取報復性措施,預期全球經貿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臺灣是外貿導向的國家,面對未來的挑戰,舉步必然維艱,必須步步為營,才能轉危為安。 這段期間,感謝社會各界提供寶貴的意見,政府極為重視,將列為決策的參考。 然而,如果冷靜、仔細分析臺灣對美國的貿易,我們會發現,去年,臺灣對美國出口金額是1,114億美元,占全體出口總額的23.4%,其他75%以上的產品是銷往美國以外的世界各地。而銷往美國的產品,其中具備競爭力的資通訊產品以及電子零組件,就占了65.4%,這表示臺灣的經濟,其實仍具有相當的韌性。只要應對策略適當,公私協力,將可以降低衝擊,請大家不要恐慌。 面對美國的「對等關稅」,臺灣沒有計劃採取關稅報復;企業對美國的投資承諾,只要符合國家利益,也不會有任何改變。 但我們要讓美國清楚知道,臺灣對於美國經濟發展的貢獻。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積極掌握全球經濟情勢的變化,加強臺美產業合作,提升臺灣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在維護臺灣經濟持續發展的目標下,採取以下五項策略來應變。 策略一,透過談判,全力爭取改善對等關稅,有五點作法: 1、臺灣已經組成談判小組,由行政院鄭麗君副院長領軍,成員包括國安會、經貿談判辦公室、行政院相關部會,以及學界、業界。談判關稅可以從比照美加墨自貿協定,從臺、美雙方「零關稅」開始談起。 2、擴大對美採購以降低貿易逆差,行政院已經完成盤點對農、工、石油、天然氣等產品的大量採購計劃,國防部也已經提出軍事採購清單,各項採購都會積極進行。 3、擴大對美國的投資,目前臺灣累計對美國投資金額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創造約40萬個工作機會,未來,除了台積電加碼投資,其他產業,例如電子、資通訊、石化及天然氣等產業,都可以加碼投資美國,深化臺美產業合作。臺灣政府協助整合出「臺灣投資美國隊」,也期盼美國對等整合「美國投資臺灣隊」,讓臺美經貿合作更緊密,共創未來的經濟黃金時代。 4、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非關稅貿易障礙是美國評估貿易夥伴對美貿易是否公平的指標,因此,我們將積極解決已經存在多年的非關稅貿易障礙,讓談判更加順利。 5、解決美方長期所關切的高科技產品出口管制,以及低價傾銷商品違規運轉,也就是洗產地...

中國國民黨在台灣 卻還是害怕中共?

Image
【余英時:龍應台與國民黨的畏共心態】 . 日前,龍應台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針對中共侵台鼓吹「綏靖主義」的文章,引發台灣社會一陣撻伐。 事實上,早在2013年間,素有「21世紀中國史學泰斗」美譽的中研院院士余英時,便曾在其普林斯頓寓所接受聯合報系旗下《世界日報》專訪,暢談他對中國未來的看法,也對時任台灣總統馬英九與文化部長龍應台提出犀利的批評,至今仍振聾發聵 。 根據《世界日報》的余英時專訪內容所載,「台灣有很大的心理問題,包括國民黨在內,就是畏共怕共,怕得不得了.....,另外一種就是怕台獨,於是就想用對岸來控制台獨。」余英時說,「這種想法是很自私的想法,說老實話,如果繼續這樣顧忌下去,那最後只有向共產黨投降。如果這樣子,那當初何必跑到台灣來,在南京簽字投降不就完了嗎?」 余英時似乎認為,這種「畏共」的心態也表現在文化部長龍應台身上,他舉中國維權人士陳光誠訪台為例,「不但總統馬英九不敢見,連文化部長龍應台都不出來,沒有出息到極點了,在我看來是很丟臉,不是什麼光彩的事,好像擔心共產黨會找你麻煩。」 . . 以下是訪談內容摘要 〈余英時 暢談「中國夢」 犀利批中共體制〉《世界日報》2013年8月20日 貪官妻、子送海外 對政權沒信心 問:近年來「中國崛起」似乎是海內外共同的看法,就您的觀察,中國是不是真正的崛起了?中國現狀究竟應該如何看待? 答:我不認為中國真正崛起了,中共政權也不可能長期維持,政治制度一定要有變革。中國大陸現在貧富懸殊情況嚴重。沿海一帶上億人發財,但大都是跟共產黨官員有密切關係的人,不是其家人就是親友。所謂「肥水不落外人田」。不知道有多少共產黨貪官,都把太太子女送到海外,也不知有多少錢存到海外,如果他們對自己的政權有信心,就不會這樣做。 中共維穩費預算近年已超越軍費,兩會期間,北京動員80萬人安保維穩,更有異見人士被多人帶離京城去外地「公費旅行」。我表妹是「天安門母親」,每次有人看望她或有什麼風吹草動,一家人就被送去福州、杭州等地旅行,一去就一、二十天,陪伴他們的官員也很高興,一起免費旅遊。這也是維穩費為何支出如此巨大的原因。這樣的社會就維持長久嗎?任何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長久的。 我相信中共政權將來是有變化的,總有一天維持不下去。但變得如何,尚不敢斷言。 集體世襲制度 貪污腐敗根源 問:您說不看好習近平的「中國夢」,您看好習近平的領導能力嗎...

中配亞亞言論危及中華民國(ROC)國家安全被遣送回中華人民共和國(PRC)

言論自由與國家安全的界線 Freedom of Speech and National Security 大綱 1. 言論自由的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言論的法律後果 3. 國家安全與個人言論的平衡 4. 國際比較:美國與台灣的言論規範 5. 結語:珍惜自由,守護安全 --- 改寫後內文 言論自由的基本概念 言論自由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基石,每個人都應該有表達意見的權利。然而,這項權利並非毫無限制,當言論涉及威脅他人安全、散布仇恨或可能引發社會不安時,各國政府通常會介入,以確保公眾利益不受侵害。 案例分析:言論的法律後果 2018年,一名當時23歲的台灣年輕人在美國與同學閒聊時,說出「你5月1日不要上學,我會帶著武器並在學校開槍」這樣的話。他聲稱這只是玩笑話,但同學並未輕忽,立即向學校通報。 美國警方迅速行動,隔日便以涉嫌恐怖威脅罪將該年輕人逮捕,並展開調查。警方在他家中搜出一把9mm手槍及約1600發子彈,使得案件更加嚴重。最終,該年輕人被拘禁238天後遭遣返回台,並終身不得入境美國。 國家安全與個人言論的平衡 這起事件凸顯了一個關鍵問題:即使在民主自由的國家,言論仍有其法律界線。美國作為強調自由的國度,仍嚴格執行對公共安全的保護措施,確保任何可能危害社會的言論受到法律監督。 這也讓我們反思,當言論可能對國家安全產生影響時,政府應該如何應對?在台灣,近年來關於敏感政治言論的討論不斷,一些人認為政府應保持高度容忍,另一些人則認為應該嚴格執法以維護國家安全。 國際比較:美國與台灣的言論規範 以美國為例,恐怖威脅或煽動暴力的言論可能導致嚴重的法律後果,而台灣在這方面的規範相對較為寬鬆。然而,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台灣是否應該對涉及國家安全的言論進行更嚴格的規範,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 當有人主張「武統台灣」時,這是否應該被視為純粹的言論自由,還是涉及國家安全的威脅?如果相同的話語出現在美國,結果會如何?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結語:珍惜自由,守護安全 言論自由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價值,但它並不代表可以毫無顧忌地發表威脅公共安全的言論。每個人都應該明白,自己的言論可能帶來的後果,並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肩負起相應的責任。 我們應該珍惜自由,同時也應該共同守護國家安全,確保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逃離中國的案例 居家離開中國的游智彬

Image
中評社桃園10月16日電(記者 盧誠輝)新黨桃園市第三選區(中壢區)“立委”參選人游智彬在福建省漳浦縣出生長大,1995年、國中1年級才隨家人來台灣,家族有一段很特殊的故事。1928年生的外公游亞慶出身桃園龍潭銅鑼圈大地主家庭,1947年第二次國共內戰被國民黨徵調到大陸打仗並滯留大陸,兩岸開放後1992年決定落葉歸根,全家28口花了幾年時間陸續從福建遷回來,在台灣團圓。   談到家族故事,游智彬娓娓道來,外公游亞慶是1947年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從台灣徵去大陸當兵的台灣人,當時才19歲。國民黨1949撤退台灣後,他們被留在大陸。幾經波折,游亞慶後來在大陸有穩定的工作,也娶妻生育了四男二女,曾任福建省漳埔鹽場工區書記,90年代以辦公室副主任職位退休。   1987年底蔣經國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後,1989年,台灣政府發出第一張“返台定居”的入境證給滯留大陸的台籍老兵。據大陸“台灣老兵返鄉協進會”調查,在大陸的台籍老兵大概有1000多人,已有近900人返台定居(包括家屬應有4000多人),留在大陸生活的老兵大概100來人,但多數年事已高或已經離世了。   游智彬提到,在台籍老兵終於可以返台後,外公游亞慶相隔40年,終於回台探望80幾歲的老母親,經過幾次探親後,他1992年決定遷居台灣,之後又陸續花了幾年時間,才把一家四男二女與孫輩28口全部遷回台灣。外叔公游日正曾擔任龍潭鄉鄉長與中國國民黨第2屆“立委”。   游智彬來台灣後,進入國中就讀,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又回到廈門大學攻讀金融博士。   90年代前後的大陸,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游智彬回憶他所居住的漳州沿海小島“竹嶼”,世居著陳姓與張姓兩個姓氏的居民,主要是以曬鹽和漁業維生,而外公游亞慶憑著微薄薪水養活了四男二女一大家子。   游亞慶在游智彬幼兒園的時候以鹽場辦公室副主任“離休”,除了有分配房子,全家都享有“居民”身份,每人每個月都可以到糧站領取大米,他們居住的小樓和待遇都是當地居民羨慕的對象。游亞慶離休後又到竹嶼島上一家酒樓當會計。   游智彬回憶,幼兒園在酒樓旁邊,中間下課他都會去找外公,冬天外公會給他買一個饅頭、夏天會買一支冰棍給他。游智彬還記得當時饅頭小小一個一毛錢,但漳州一般吃大米,難得吃麵粉製品的饅頭,所以他每次都是先把饅頭的皮捏起來吃完,再吃裡面的麵團,感覺別有風味,至今味道仍還記憶猶新。...

中華民國變中國台灣?為什麼中國國民黨積極向中國靠攏?

前陣子我聽到一個提問,記得是來自於汪浩先生與矢板明夫先生的《三國演議》,這個提問讓我感到縈繞於懷,也覺得疑惑揮之不去。 這個提問大概是說: 👉 中國狀況最好、政府效率最高的時候是胡溫奧運期間⋯國民黨那麼想要統一,為什麼那個時候不主張?反而是在中國現在狀況最差的時候,硬要把台灣送過去? 這個提問我深有同感!今天看到粉絲頁「高雄好過日」關於林義守與中國關係的整理,也讓我恍然大悟。 #經濟壓力才是這些財團與國民黨目前積極親中的真正原因 這是與他們的經濟壓力有關,而不只是政治上的選擇。 中國經濟衰退後,這些在中國投資的台商、財團,開始轉向台灣尋求補血,而國民黨與親中勢力則成為他們的政治代理人,幫助他們創造更有利的政策環境。 #肇因:這些親中財團在中國的投資面臨嚴重虧損 過去台灣許多企業與財團在中國投資房地產、製造業與基礎建設,因為中國的市場規模與政策優惠讓他們賺了不少錢。 但近幾年,中國經濟環境急劇惡化: — 房地產市場崩潰(恆大、碧桂園破產,許多地方政府爛尾樓增加,與中國關係密切的香港主要房地產開發商新世界發展也在近期面臨財務困境。截至2024年6月底,新世界發展的總負債超過2200億港元,其中933億港元為一年內到期的流動負債。 ) — 清零政策重創經濟,導致消費市場低迷,工廠倒閉,需求大幅下降。 — 台商企業遭遇中國政府的不確定性政策(例如反壟斷法、稅務調查、資金管制等)。 — 中國外資撤離潮,讓這些企業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因為中國市場的風險已經遠超過預期。 許多財團,特別是與中國有大量投資的企業,例如 林義守的義聯集團,現在面臨的是「如果不想辦法在台灣補血,自己就會被中國的經濟衰退拖垮」。 #財團的企圖:為了減輕虧損,必須利用台灣來補血 由於中國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這些財團不得不轉向台灣,尋求其他方式來緩解財務壓力,例如: — 希望中國開放更多「台灣團客」來支撐台灣的商業與觀光產業。 — 例如義大世界這類產業,其核心收入來源過去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旅行團。 — 現在中國的經濟下滑,這些商場、飯店、遊樂園等都面臨營運壓力,財團希望國民黨幫忙推動「陸客開放」來拯救業績。 — 這也是為什麼民眾黨和國民黨現在強調「兩岸要恢復觀光交流」,因為這些財團正在透過政治力量,試圖影響政府政策,讓中國團客能夠回流,解決他們的財務困境。 #親中財團的如意算盤與尋求脫身之道 方法1️⃣:...

保衛台灣2025:全台罷免親中立委行動指南

Image
推薦歌曲:2025 罷免總動員 相關新聞: 各位可以看以下目前已經啟動罷免聯署的27個國民黨立委選區,達到第一階段(1%)的低標需求總計是7.4萬人。所有的選區越快達到這個數字,就越能改變目前的賽局形勢。 因為第一階段聯署,只要有足夠的時間,不管怎麼樣都會達到。但如果在很短時間內通通都達標,情況就不一樣了,這會讓整個賽局產生質變。只要達標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的聯署就非常需要沙包黨組織力量的適時加入了,可以依照不同選區搭配不同套餐方案,也可以依照縣市特性(比如正規軍插旗新北或台中)推出組合套餐。大戰略上支持大罷免,但因地制宜跟各個社會團體搭配進擊協調戰術,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各位要知道,第二階段的聯署需要10%,在這27個選區就是74萬張聯署,而為了要有足夠的安全緩衝數,要收到100萬張(大概13.5%)聯署才算是安全值。這是很大的數字,如果沒有政黨組織在第二階段加入,能順利達標10%的最終大概會少於10個選區。要知道國民黨以政黨力量在2018/2021搞公投聯署,用了一堆死人骨頭名單,要達到50萬筆都氣喘吁吁;現在好久不見的郭董去年搞總統選舉聯署,是花了大筆銀子(所以才吃上官司)才好不容易弄到100萬筆。 所以沙包黨如果要進場幫忙一起衝,第一階段不太需要,第二階段就需要適時加油了。這個時間點一定是在二月一日以後,大概會在三月春暖花開之際。要發動閃電攻擊最好的時間點,就是在那時候,因為國民黨民眾黨現在還在做春夢,最好不要太早叫醒他們。 如果到時候27個選區都達到第一階段、然後第二階段沙包黨還不進場的話,那基層跟支持者把沙包黨罵翻天其實也是剛好,到時候再不以某種方式進場,沙包黨就會被各個其他進場的小黨收割許多支持度了。你想沙包黨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會那麼蠢嗎? 以上這個陽謀非常簡單易懂,所以大家搞清楚沙包黨立法院、黨中央、府院現在各自扮演什麼角色就好,有人當衝組有人當乖寶寶,這才是這階段該有的樣態。這個立法院會期只剩三周就要過年,而中央政府總預算都還沒過,所以現在不一馬當前衝鋒是很正常低。但過完年就是不同的世界了,望週知。 ====== 大罷免國民黨立委(以下27選區)第一階段聯署低標數字 請到大罷免網站掌握即時資訊 bababa dot tw 台北市 台北市第三選舉區: 王鴻薇 :2800 台北市第四選舉區: 李彥秀 :3200 台北市第六選舉區: 羅智強 :2400 ...

國民黨李煥家族 李慶中李慶珠甲等特考舞弊 李慶華詐領助理補助款 李慶安雙重國籍

Image
感謝網友分享: 可以投美國大選,擁有美國籍沒有放棄的前國民黨+親民黨李慶安,這個李家是一門英烈。 國民黨李煥共有兩男兩女。 長子李慶中 - 曾任環保署副署長職務,1993年遭當時立委陳水扁揭發甲等特考作弊而去職。 長女李慶珠 - 曾任僑委會第二處處長,1994年遭當時立委陳水扁爆甲等特考時所提出的論文〈我國人才外流與迴流的探討〉為抄襲,遭撤銷甲考資格。 次子李慶華 - 前任立法委員,涉自2007年至2016年立委任內,利用人頭向立法院詐領助理補助款532萬元,用來支付前妻贍養費、個人旅遊、房貸等私人花費,被依貪污等罪起訴。現已逃亡,下落不明。 次女李慶安 - 前任立法委員,2009年則揭露具美國公民身份又任公職。 當年對於自己擁有美國籍,李慶安說「以為宣誓就任公職,就當然喪失美國籍」,「不認為自己有犯罪」 但是在李慶安爆發雙國籍案之前,1994年12月24日,李慶安對副市長陳師孟的雙重國籍案連署譴責,陳師孟表示自己早已放棄美國籍,美國護照最後一頁加蓋已註銷的字樣,還有美國領事館的簽名。 李慶安不接受,強調雙重國籍者應送監院。陳師孟說沒想到最後是李慶安有美國籍還沒放棄。 這類高級公務員 .. 一直牽扯各種黨國職位,可以再看看馬英九系列 ... 馬英九相關文章: 公務員 黑金? 不得不提前總統馬英九大姊馬以南 吳敦義 林益世 公務員 兩億公務員排行榜? 現在可以挑戰的兩位政治人物 連戰 以及馬英九 公務員 馬英九以及各貪汙的國民黨黨員 公務員 甚麼是大水庫理論? 為什麼中國國民黨馬英九可以因此脫罪? 中國 台海危機升高 列全球衝突惡化區 柯文哲還想辦雙城論壇 ... 傻眼 搭配馬前總統發言 也是誇張 中國 馬英九稱「武漢防疫是對人類的貢獻」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變成中國共產黨傳聲筒? 823 823炮戰紀念日前夕 馬英九提出 中國/中共 常說謊的人不見得永遠不會說真話 ... 相信狼的羊? 228 柯文哲馬英九與惡的距離 前中國國民黨黨主席與現任台灣民眾黨黨主席對於二二八的看法

本月熱門文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指揮 top10是誰? 許其亮的排名是?

中華民國國父所謂的十一次革命?

六四三十週年回顧 國民黨篇 看看馬英九怎麼看六四

中國逢九必亂 一個全新中國即將產生 搭配六四紀念文 慎入 "杀20万 稳定20年" 图说19年前8964那一天

蔣雨融跟趙紫陽如何改變中國

台中市長盧秀燕與廣州市長孫志洋最近遇到什麼挑戰?

最近的哈佛中國女畢業生演講致詞是誰,她有可能接班江澤民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女人人權嗎

台中市長盧秀燕與廣州市長孫志洋最近遇到什麼挑戰?

蔣雨融有可能接班鄧小平改善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嗎

新兩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