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游智彬

逃離中國的案例 居家離開中國的游智彬

Image
中評社桃園10月16日電(記者 盧誠輝)新黨桃園市第三選區(中壢區)“立委”參選人游智彬在福建省漳浦縣出生長大,1995年、國中1年級才隨家人來台灣,家族有一段很特殊的故事。1928年生的外公游亞慶出身桃園龍潭銅鑼圈大地主家庭,1947年第二次國共內戰被國民黨徵調到大陸打仗並滯留大陸,兩岸開放後1992年決定落葉歸根,全家28口花了幾年時間陸續從福建遷回來,在台灣團圓。   談到家族故事,游智彬娓娓道來,外公游亞慶是1947年國共內戰期間,國民黨從台灣徵去大陸當兵的台灣人,當時才19歲。國民黨1949撤退台灣後,他們被留在大陸。幾經波折,游亞慶後來在大陸有穩定的工作,也娶妻生育了四男二女,曾任福建省漳埔鹽場工區書記,90年代以辦公室副主任職位退休。   1987年底蔣經國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後,1989年,台灣政府發出第一張“返台定居”的入境證給滯留大陸的台籍老兵。據大陸“台灣老兵返鄉協進會”調查,在大陸的台籍老兵大概有1000多人,已有近900人返台定居(包括家屬應有4000多人),留在大陸生活的老兵大概100來人,但多數年事已高或已經離世了。   游智彬提到,在台籍老兵終於可以返台後,外公游亞慶相隔40年,終於回台探望80幾歲的老母親,經過幾次探親後,他1992年決定遷居台灣,之後又陸續花了幾年時間,才把一家四男二女與孫輩28口全部遷回台灣。外叔公游日正曾擔任龍潭鄉鄉長與中國國民黨第2屆“立委”。   游智彬來台灣後,進入國中就讀,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又回到廈門大學攻讀金融博士。   90年代前後的大陸,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游智彬回憶他所居住的漳州沿海小島“竹嶼”,世居著陳姓與張姓兩個姓氏的居民,主要是以曬鹽和漁業維生,而外公游亞慶憑著微薄薪水養活了四男二女一大家子。   游亞慶在游智彬幼兒園的時候以鹽場辦公室副主任“離休”,除了有分配房子,全家都享有“居民”身份,每人每個月都可以到糧站領取大米,他們居住的小樓和待遇都是當地居民羨慕的對象。游亞慶離休後又到竹嶼島上一家酒樓當會計。   游智彬回憶,幼兒園在酒樓旁邊,中間下課他都會去找外公,冬天外公會給他買一個饅頭、夏天會買一支冰棍給他。游智彬還記得當時饅頭小小一個一毛錢,但漳州一般吃大米,難得吃麵粉製品的饅頭,所以他每次都是先把饅頭的皮捏起來吃完,再吃裡面的麵團,感覺別有風味,至今味道仍還記憶猶新。...

本月熱門文章

中華民國 尊重歷史,為自由而戰:台灣人,不跪!洪秀柱與吳三桂的距離?

新疆和平協議的故事

國安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吸收中華民國高階軍官作為內應

忘了介紹一下 溫家寶之子 溫雲松

1980–2010年中國水災分期整理(以省份為單位)全球變遷造成的 還是長期水利建設的問題?

蔣雨融跟趙紫陽如何改變中國

近代中國女省長與女性政治人物代表 不知道是否有機會出現女性最高領導人

美國硬碟門裡面的中國

宋朝秦檜 中華民國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