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變中國台灣?為什麼中國國民黨積極向中國靠攏?
前陣子我聽到一個提問,記得是來自於汪浩先生與矢板明夫先生的《三國演議》,這個提問讓我感到縈繞於懷,也覺得疑惑揮之不去。 這個提問大概是說: 👉 中國狀況最好、政府效率最高的時候是胡溫奧運期間⋯國民黨那麼想要統一,為什麼那個時候不主張?反而是在中國現在狀況最差的時候,硬要把台灣送過去? 這個提問我深有同感!今天看到粉絲頁「高雄好過日」關於林義守與中國關係的整理,也讓我恍然大悟。 #經濟壓力才是這些財團與國民黨目前積極親中的真正原因 這是與他們的經濟壓力有關,而不只是政治上的選擇。 中國經濟衰退後,這些在中國投資的台商、財團,開始轉向台灣尋求補血,而國民黨與親中勢力則成為他們的政治代理人,幫助他們創造更有利的政策環境。 #肇因:這些親中財團在中國的投資面臨嚴重虧損 過去台灣許多企業與財團在中國投資房地產、製造業與基礎建設,因為中國的市場規模與政策優惠讓他們賺了不少錢。 但近幾年,中國經濟環境急劇惡化: — 房地產市場崩潰(恆大、碧桂園破產,許多地方政府爛尾樓增加,與中國關係密切的香港主要房地產開發商新世界發展也在近期面臨財務困境。截至2024年6月底,新世界發展的總負債超過2200億港元,其中933億港元為一年內到期的流動負債。 ) — 清零政策重創經濟,導致消費市場低迷,工廠倒閉,需求大幅下降。 — 台商企業遭遇中國政府的不確定性政策(例如反壟斷法、稅務調查、資金管制等)。 — 中國外資撤離潮,讓這些企業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因為中國市場的風險已經遠超過預期。 許多財團,特別是與中國有大量投資的企業,例如 林義守的義聯集團,現在面臨的是「如果不想辦法在台灣補血,自己就會被中國的經濟衰退拖垮」。 #財團的企圖:為了減輕虧損,必須利用台灣來補血 由於中國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這些財團不得不轉向台灣,尋求其他方式來緩解財務壓力,例如: — 希望中國開放更多「台灣團客」來支撐台灣的商業與觀光產業。 — 例如義大世界這類產業,其核心收入來源過去很大一部分來自中國旅行團。 — 現在中國的經濟下滑,這些商場、飯店、遊樂園等都面臨營運壓力,財團希望國民黨幫忙推動「陸客開放」來拯救業績。 — 這也是為什麼民眾黨和國民黨現在強調「兩岸要恢復觀光交流」,因為這些財團正在透過政治力量,試圖影響政府政策,讓中國團客能夠回流,解決他們的財務困境。 #親中財團的如意算盤與尋求脫身之道 方法1️⃣:...